“三炮射击不一致,无法排除故障。”战场机动抢修组在野战装备无线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支援下,立即展开针对性维修,很快就排除了故障;“器材助理员,前方某型车辆受损,急需化油器。”只见器材助理员鼠标轻点,就在500多种4000余件器材中确定了化油器的型号和位置日前,在某团战时装备保障演练现场,该团领导介绍说,这是他们着眼“平时精细管理,战时精确保障”的要求,加强装备科学化管理建设带来的新局面。 2003年6月,上级组织装备维修业务考核,3名该团自认为是“专家”的人才,在对某型火炮进行故障排除,结果比规定的时间整整落后了20分钟,而且操作程序和步骤漏洞百出。 2004年9月,上级对该团直汽车连进行拉动点验。车队在行驶途中,突然有3台车趴了窝,而当时精通车辆修理的技术保障人员只有1人。尽管经过紧张抢修,车辆故障顺利排除,但到达集结地域已超过了规定时间半个多小时。 接二连三的尴尬引起了团党委一班人的深思,装备技术保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松动,整个链条就无法有效运转。尽管“尖子型”人才在装备技术保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大量的装备保障工作还是要靠大家来完成,要锻造装备保障“铁拳”,必须每个指头都要硬。 2005年,他们在党委机关中开展“学习高科技,率先成为科技创新明白人”的活动;2006年,提出了以学习科技知识,掌握新装备为重点的班子成员“七能”标准;去年,在党委和机关开展了考取装备专业技术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通过军事素质考核认证和实现学历升级的“四证一升级”活动。同时,他们还针对装备人才少和技术骨干弱的实际,按照“急用、管用、实用”的“三用”原则,依托地方人才资源,以预编单位为载体,采取走出去学、送出去训、请进来教、编进来用、岗位上练的方法,先后送21人次到科研院所学习,邀请6个单位30多名专家教授到团授课,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 目前,该团装备保障系统的硕士研究生有6名,12名装备技术人才成为了装备保障训练的“明白人”和“带头人”;自主开发了野战器材二维条码管理和野战装备无线套装备管理系统,研制了黑光夜视仪、炮膛快速自主除油器、野战快速抢修工具车、野战综合指挥房舱等6件革新装备器材,其中黑光夜视仪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两年前,该团接到师部下达的演习装备保障任务。当时装备器材库还在采用肩扛手抬、手工记账和“一口清”、“一摸准”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保障手段。经过3天的辛勤劳动,虽然圆满完成了装备携行保障任务,但全团官兵个个累得浑身酸痛。这使装备处长陷入了深思:都已经是信息化时代了,为什么保障还如此落后?如果战争明日打响,我们会不会因为保障落后而贻误战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经过反复思考,他向团党委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必须尽快创新装备器材仓库管理和保障模式,全面提高仓库管理和保障效能。不久,他的建议得到了团党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很快,革新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他们集中全团懂装备、精管理的业务骨干,与某院校精确管理中心的专家教授、驻军单位高级工程师一起,夜以继日地研究工作流程,提出作业需求,构建网络系统影视传媒制作,编制软件程序,组织安装调试。通过一年的攻坚破难,成功研制开发了预备役部队装备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仓库安全防卫电子监控系统和仓库温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初步实现了装备管理手段智能化、装备管理要素电子化、装备保障要素可视化。 前年,上级组织冬季适应性训练。该团出动的2台保障车辆创闻号,车辆助理员经过精挑细选,而且车况和性能都比较好。可就是这自认为比较“放心”的车辆,由于平时维护保养不到位,而导致电路接触不良、化油器老化,从而拖延了演练时间。 “摔一个跟头,长一个记性”。该团按照《装备条例》、《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结合每年装备普查,逐级签订了“装备管理责任书”,狠抓责任制和奖惩机制的落实。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按照综合集成的思路,建成实时监控系统,确保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同时,车辆器材仓库实现了二维条码管理,提高器材管理科技含量。 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管理,该团按照“管出战斗力、管出正规化、管出好作风、管出安全稳定”的要求,使装备管理由突击整治向经常性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由平时静态管理向野战动态管理的转变,使装备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