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高技能、高素养、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影视编剧》课程是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着力建设的精品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于2013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教学理念的迭代、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模式的重构以及评价模式的完善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更为科学、有序、高效地发展,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9年,《影视编剧》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于2013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历届学生的积极反馈下,该课程在建设和应用方面成绩显著,在省内外高等教育领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该课程主要通过研究编剧理论知识、剖析优秀影视剧创作特征,鉴赏大量优秀剧本案例,重点把握影视剧本的文体特征与章法特征,要求学生掌握影视创作及改编的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电影短片、短剧、网络影视剧等类型作品创作中对编剧的不同要求,嫁接到教学环节中。突出影视剧本的创作特征和手法,结合我院先进优良的硬件设施,瞄准影视市场的需要,紧抓学生原创成品的质量,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入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之中,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并侧重从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从而提高学生对剧本的创作、创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通过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与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影视编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其次收集和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课件、多媒体资料等,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实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法、跨学科合作学习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之后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与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包括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估,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构建多维的教学评估与反馈体系。通过《影视编剧》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提升学校的竞争硬实力。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历届学生的积极反馈下,该课程在建设和应用方面成绩显著,在省内外高等教育领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传统教学模式下影视编剧课程更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仅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取专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的创作实践与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导致学生在实际编剧过程中缺乏专业技巧与实践的经验。传统教学模式下影视编剧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通过单一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的机会,致使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培养。传统教学中缺乏行业实践作为导向,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课程内容未能与影视行业需求并轨发展,对于行业的实际需求与变化无法快速响应与对接,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编剧工作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孤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影视编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剧本创作、导演、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而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剧本创作本身,而忽视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传统的《影视编剧》课程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估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创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往往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传统的影视编剧课程教学理念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际创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人才培养以沉浸式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影视编剧教学全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增加培养过程的温度。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让课程建设有深度。根据新时代、新业态需求,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技能素养的培育中,首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性,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分发一些学习资料,让学生在上课前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感悟,课后让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分享与展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主体感;其次,建立教师引导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习与创作的方向标,例如在影视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表达观,明确表达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符合国情、民情、接地气表正义的好作品;最后,教学中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尺,两者相辅相成、相融并济。例如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剧本创作、拍摄短片等实体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编剧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实际的创作能力,获取更多的学习反馈与提升。学生实际创作能力成为培养重点,剧本创作不仅仅是动脑和动笔,最终落实到的应该是戏剧影视的成品。要求学生以编故事为主,布置镜头画面(强化美感)为辅,让学生真正学会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能把与之相关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以此达到教学目的。学院专门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对立项课程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大力推动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现教学理念的迭代,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果转化,培养符合影视行业发展的复合型剧作人才。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学生需要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剧本市场需求和创作趋势,而目前的影视编剧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一些技能短板,所以课程内容需要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影视编剧》课程结构合理,实践性教学特色突出。《影视编剧》这门课程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特色,单纯的编剧知识理论较为枯燥,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旨趣难以协调,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热情,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原因,课程组通过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和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与影视行业专业需求对标,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编剧、制片人等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行业导师或从业人员与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接轨。课程内容的设定与实体项目创作并轨,也就是说课程教学内容与剧本策划、剧本撰写、剧本生产的整个流程相对接,在影视剧本创作的整个流程中都能展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利于学生知识架构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应体现跨专业知识融合的应用性,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需要导演、编剧、摄像、剪辑等学科知识的密切融合与应用。例如在影视编剧课程设定上可以与其他学科开设联合课程或者工作坊,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影视创作项目中,实现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提升学生实际的创作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之后,课程组的成员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进一步创新了教学方法,调整了知识模块的内容和顺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和知识结构,将各章节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细化,使学习重点更加突出。如此一来,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 首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特表达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影视编剧课程比较注重基础知识与创作规范的要求,而对学生独立的思维意识以及独创的思维表达缺乏培养,所以应引入新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创作,培养他们独特的创意和故事表达的能力;其次,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按照知识体系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开展教学,学生缺乏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以实践性项目和任务为导向,让学生亲身参与剧本创作的实践流程,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最后,可以采用“导师指导”与“行业合作”的联合教学方式,邀请资深编剧或行业专家作为导师,为学生创作提供专业指导。多年来,学院邀请了芦苇、王小帅、叶辛等著名作家、编剧、导演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形成该课程教学的课外延伸。联动行业资源,组织学生进入影视公司进行观摩学习和创作实践,通过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与行业接轨,了解最新的行业趋势,提升学生知识应用水平与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使影视编剧课程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培养出更适应行业需求、更具创作能力与实践技巧的优秀编剧人才。 引入项目导向式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设计实际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以组或个人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剧本创作项目,学生需要经历剧本构思、剧本大纲、剧本草案、剧本定稿等不同阶段,在此过程中经历不断的修正和反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影视项目,例如拍摄剧本短片,通过跨学科合作,学生可以了解到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个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创作力和合作力。 采用工作坊式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践性质的工作坊,例如编剧研讨会、剧本创作、剧本演练、剧本阅读会等。在工作坊中,学生可以与同学或者行业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创作经验、接受反馈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交流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剧本大赛和剧本创投,提高学生作品的孵化率和成果转化率。 树立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介绍行业的就业形势、发展趋势以及职业提升路径。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参与行业实践。例如与影视公司、电视台、电影院等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剧本创作、剧本评审和剧本改编等工作中。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环境,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适应性。 目前影视编剧课程评估主要以试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方式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表现力无法得到全面评估,因此评价机制的完善更能真实的、综合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建立以理论知识测评与创作作品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通过剧本阅读、剧本评审、影视作品创作多方位评估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实际创作作品的展演,客观评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四川传媒学院拥有近2000台3D、4K、高清摄影摄像设备和高端数字摄影机以及3000多台后期编辑设备组建的图形工作站,配备“西部第一录音棚”和大型摄影棚、首个高校中影院线数字电影院,为学生提供剧本孵化与拍摄的场景和设备,通过影视作品的展映,接受同行或者专家的评审,接受市场的检验,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表现力。以参与行业技能培训或行业项目作为评价机制的补充,四川传媒学院与索尼、松下、佳能、苹果、联想、微软和惠普集团共建索尼高清演播室、松下4K演播室、苹果培训认证中心,佳能影像工作坊、联想创新中心、惠普教育卓越中心、微软动力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高端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为学生搭建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节目合成的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可以与行业项目产生实际的对接。评价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评价,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引领行业新潮流的高级专业人才。 2021年,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影视编剧》省级精品课程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影视编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性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其次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培养模式的重构,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同时创新性的培养模式紧密贴合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后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适应了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技能人才。本课程师生创作的诸多影视作品纷纷问世,与各级电视台及影视制作公司合作拍摄电视剧《铁血》《光之传说》(动漫)、《花季启示录》《出夔门》《父亲》《巴山女红军》《非秀不可》《少年雷锋班》《毕业三百天》《青春逐梦者》等影视剧作品陆续公映或投拍,荣获诸多荣誉。例如,该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的《血脉兄弟》和《玫瑰人生》近年两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活动“评委特别奖”。本专业学生创作、拍摄的新媒体微电影《觅谜》入围第六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新媒体微电影《善诺寰愫》荣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金桂花”十佳公益微电影大奖,并入围第七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新媒体微电影《晚餐》荣获金芙蓉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创作、拍摄达州市委宣传部三部微电影《远山的歌》《爸爸别哭》《灯亮了》。其中《远山的歌》获得达州市首届微电影创作大赛最佳微电影、最佳女演员奖,《爸爸别哭》《灯亮了》获得优秀微电影奖;创作、拍摄微电影《盗路泥潭》,被成铁集团采用,每天在数条高铁、动车组上滚动播出,实现“作业变成作品”“作品变成商品”。《影视编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丰富了课程体系,满足行业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编剧领域中具备更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MBXH22YB257)研究成果 万山红,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剧作研究;类型电影研究;影视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万达电影等影视传媒公司2023年度预盈 同比扭亏
- 下一篇:重庆西蔓影视